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5:22 点击次数:167
图片
7.5
孟子曰:“人有恒言,皆曰'天下国家’,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”
1. “人有恒言,皆曰'天下国家’”
“天下国家”:是人们常说的概念,体现了古人对社会整体秩序的认知,将“天下”与“国家”视为相互关联的整体。
“天下国家”是先秦时期的共识性概念。《尚书·泰誓》言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”,将“天下”与“民”绑定,体现“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人之天下”的观念;《大学》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“八条目”,与孟子此句形成呼应,共同构建儒家“由己及天下”的逻辑闭环。
“恒言”表明“天下国家”是世人普遍认同的价值框架,暗含“个体—家—国家—天下”的整体性关联,非孤立存在。
2. “天下之本在国”
天下的治理根基在于诸侯国(古代语境中的“国”),国家安定则天下太平。
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“文王在上,于昭于天。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,强调国家(邦)的兴衰直接关系天下命运——文王修德使周兴盛,天下归心;反之,《左传·庄公十一年》“国将兴,听于民;将亡,听于神”,说明国家失道则天下动荡。
“天下”是更广阔的政治共同体(如先秦的“九州”“四海”),而“国”(诸侯国)是治理天下的核心单元,国家稳固则天下秩序可立,国家失序则天下大乱。
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载刘邦入关中“约法三章”(杀人者死,伤人及盗抵罪),废除秦苛政,使“秦民大喜”,汉朝以“轻徭薄赋”“与民休息”稳固国家,最终开创“文景之治”,天下安定;《新唐书·玄宗纪》载唐玄宗晚年怠政,任用奸佞,国家吏治腐败,引发“安史之乱”,唐朝由盛转衰,天下陷入藩镇割据的混战,印证“国乱则天下危”。
3. “国之本在家”
国家的稳固根基在于家族,家族和睦、伦理有序,才能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。
《礼记·大学》“家齐而后国治”,明确家庭和睦是国家治理的前提;《孝经·广扬名》“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;事兄悌,故顺可移于长”,将家庭伦理(孝悌)延伸为国家伦理(忠顺),体现“家国同构”的本质。
古代“国”以血缘宗族为基础,家庭是国家的微观模型,家庭伦理(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)是国家礼法的源头,家庭不稳则人心离散,国家失去凝聚力。
4. “家之本在身”
家庭的根本又在于个人自身,只有每个人修身立德、端正品行,才能维系家庭伦理,进而推及国家与天下。
《论语·子路》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,孔子强调个人品行对他人的示范作用;《中庸》“修身则道立”,指出修身是确立正道的根基。孟子此句将“身”作为终极起点,与儒家“反求诸己”的修养路径一致。
家庭的和睦与伦理维系,根本在于个体的道德自觉——家长修身则家风正,成员修身则家庭和,故“身”是整个价值链条的核心。
《旧唐书·太宗本纪》载唐太宗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”,注重自我反省,纳谏修身,其家风(如对太子的教育)严谨,终成“贞观之治”,家国同兴;《明史·庄烈帝本纪》载崇祯刚愎自用,猜忌杀戮(如冤杀袁崇焕),修身失德导致“君臣离心”,家庭失和(如对皇子教育疏忽),最终国破家亡,印证“身不正则家和国乱”。
荀子《王制》言“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”,与孟子“天下之本在国”“民为贵”的民本思想一致;其“积善成德”的修身论,亦与“家之本在身”相通,共同强调个体修养的基础性。
老子有言“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国观国,以天下观天下”。《道德经》第五十四章此句与孟子逻辑高度契合,均主张从“身”出发推演至天下,但老子更强调“无为而治”,认为“修身”在于“守静”“寡欲”,与儒家“积极修身、入世担当”形成互补——前者重“自然秩序”,后者重“伦理秩序”,但起点均为“身”。
而韩非《五蠹》强调“法治”,认为“国之所以强者,政也”,忽视“家”与“身”的伦理基础,主张“不务德而务法”。秦以法家治国,虽短期强兵富国,但因忽视民心与修身,“身(君主失德)—家(权贵乱政)—国(严刑峻法失民心)—天下(起义推翻)”链条断裂,二世而亡,反证孟子“修身—齐家—治国”的合理性。
孟子的“天下国家”论述,最终指向“修身”这一核心:对个体而言修身是“诚意正心”的自我完善,如《论语》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通过克己、守礼、行仁,成为家庭的表率、社会的基石;对家庭而言,家长修身则家风正,如《颜氏家训》“夫风化者,自上而行于下者也,自先而施于后者也”,家庭伦理的根基在个体品德;对国家与天下而言,无数个体修身、家庭和睦,则国家有稳固的伦理基础,进而实现“天下归仁”。正如《中庸》所言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,修身达至“中和”,则天下国家的秩序自然生成。
孟子的智慧在于: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天下国家”的宏大叙事,始终需从“修身”这一微小却根本的起点做起——个体立则家立,家立则国立,国立则天下平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(乡村行·看振兴)山西临汾:“电”亮小山村 “碳”寻振兴路
下一篇:没有了